宏觀: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跨境電商? |
添加時間:2015-07-30 |
跨境電商的本質是國際貿易。在國與國之間的商品/服務交換中,中國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根據WTO統計(2013年): 中國商品出口全球第1,商品進口全球第2; 中國服務出口全球第5,服務進口全球第2。 顯然,不管是商品進出口,還是服務進出口,中國都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了。但是,華麗的數據無法掩飾中國貿易的“外強中干”:盡管中國商品貿易總量已經世界第一了,但很多出口商品科技價值低,且沒有自己的品牌;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總量一直在穩步提升,但卻連續二十年保持逆差,并逐年擴大。
今天,互聯網的風已經刮到了國際貿易。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形式,跨境電商開始侵蝕傳統貿易。是的,在當前國際貿易中,跨境電商的占比還不大。但增長的勢頭已經表明,國際貿易正在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歷史的浪潮中,每一次大變革,都伴隨著新舊更迭。這一次,國際價值鏈的重塑不可避免,“洗牌”將在國與國之間的商品服務貿易中重現。
這不得不讓中國政府重視跨境電商的布局。抓住了這次機會,中國將實現質的飛越,成為真正的貿易強國。我們從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在商品貿易中,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正面臨挑戰,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迫在眉睫。我們認為,跨境電商將有助于緩解這一狀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跨境電商縮短了國際供應鏈,有助于保持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眾所周知,中國制造的崛起憑借的是成本優勢。然而,過去幾年人民幣已經升值了不少,未來將越來越市場化,靠國家匯率管制的人民幣貶值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此外,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人口紅利將慢慢消失。市場化的匯率和昂貴的勞動力正在不斷蠶食出口企業利潤。根據2013年商務部對一千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出口業務的平均利潤率已不足3%。最終,企業為保持盈利,將不得不提高商品的出口價格。這也意味著,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然而,在跨境電商模式下,尤其是B2b(小額跨境電商,區別于B2B)和B2C中,出口企業直接面對中小批發商、零售商或終端消費者。相對于傳統外貿,整個供應鏈大大縮短,流通成本也進而降低。在這些節省出的成本中,一部分讓利給消費者,一部分回歸到出口企業。前者表現為終端產品價格的實惠性,后者表現為企業利潤的增加。因此,中國企業如果能在跨境電商方面占得先機,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將繼續存在。
當然了,產業終究還是要轉移的。一旦東南亞等地區也開始普及跨境電商,那么中國制造終將失去價格優勢。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中國企業在跨境電商的率先嘗試,讓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得以繼續保持。這個期間,便是中國產業抓緊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
第二, 跨境電商有助于提升商品的品牌化,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們貿易結構得到穩步改善,一般貿易占比要遠大于加工貿易。然而,在一般貿易中,OEM/ODM依舊普遍,中國自有品牌出口并不算多,有影響力的自有品牌出口更是少之又少。前文中,我們提到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具體到商品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商品的品牌認知度,二是商品的科技含量。跨境電商無法提升商品的科技含量,但卻有助于打造商品的品牌認知度。
傳統國際貿易中,中國的出口企業很少直接接觸國外的終端消費者,市場信息主要來源于外國采購商。跨境電商中,流通環節的壓縮讓中國企業能夠直接銷售商品給消費者,并獲得一手的市場反饋信息,這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此外,線下貿易中,品牌營銷往往要求出口企業在國外設立團隊,成本高且風險大。在跨境電商中,通過搜索引擎、社交網站等網絡營銷方式,能夠在控制成本和風險的情況下,較快地提升品牌在消費群體中的認知度。在實際的操作中,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Anker、Orico等。
在服務貿易中,我國處于常年逆差中,且以運輸、旅游等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我們認為,跨境電商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提升我們服務貿易的出口,增加信息技術、金融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出口比重。具體如下:
第一, 跨境電商有助于建立網絡渠道品牌,增加信息技術服務出口。品牌包括商品品牌渠道品牌。在國際貿易中,前者對應商品貿易,后者對應服務貿易。在傳統出口貿易中,流通渠道由國外的進口商和批發零售商把控,中國的企業很難滲透進去。然而,在跨境電商中,渠道的建立變得異常簡單:只需建立一個外文電商網站,一個渠道品牌便初具雛形。通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跨境電商的渠道已經不再由eBay、亞馬遜所壟斷,中國的阿里巴巴速賣通、敦煌網、蘭亭集勢等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其中,阿里速賣通已經成為俄羅斯、巴西等國家的知名購物網站。可以預計,跨境電商模式下的這些渠道品牌,將為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 跨境電商對貿易生態圈的重塑,將帶動金融服務出口。在跨境電商B2C模式下,我們難以改變國外消費者使用當地信用卡的付款習慣,也幾乎不可能撼動PayPal在小額跨境支付中的地位。然而,跨境電商B2B則不一樣,我們以阿里巴巴一達通為例。去年年底,阿里國際站聯合一達通上線信用保障服務,打造了大宗國際貿易的在線交易閉環系統。如果發展順利,一達通可取代基于銀行信用的信用證,為國際買賣雙方提供信用保障。我們知道,在信用證模式下,銀行(尤其是開證行)主導相應的款項支付。在出口中,開證行就是國外買家所在的銀行。一旦未來國外買家進行線上交易,采用阿里一達通提供的信用保障,那么國外銀行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將減弱。相反,國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則可與一達通合作,借助阿里巴巴B2B平臺出海,為線上國際貿易提供貸款、結算、保險等服務。顯然,這將有助于促進我國金融服務的出口。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境電商對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改造,將使中國出口變得更具競爭力。那么,對于進口呢?我們認為,跨境電商能夠將消費留在國內,這是國家布局進口跨境電商的目的所在。在此前的文章《從國家經濟到跨境電商,深度解讀“國務院部署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相關政策”》中,我們已經詳細闡述。
實際上,跨境電商在宏觀層面的影響還有很多:帶動創業就業,服務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變關、檢、稅、匯等政務服務流程,促進互聯網時代的行政管理轉型;主導新型國際貿易的規則制定,增強國際話語權;配合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積極推動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
這就是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跨境電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