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保稅港區率先科學發展 實現藍色跨越 |
添加時間:2014-03-26 |
青島保稅港區于2008年9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9.72平方公里,設計建設21個碼頭泊位,由1992年獲批的2.5平方公里青島保稅區、2004年獲批的1平方公里青島保稅物流園區和我國北方最大外貿集裝箱口岸青島前灣港三大片區組成,是我國第一個按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整合、政策疊加”要求形成的保稅港區,是助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加快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全面提升青島、山東乃至沿黃流域九省區開放水平的重要引擎。 封關運營實現新跨越青島保稅港區自2009年9月封關、2010年11月投入運營以來,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優惠、進出境手續便捷、貿易管制寬松等功能政策優勢,為外向型企業和沿黃省區提供了一個開放發展的重要平臺。 2011年青島保稅港區積極優化封關區域通關環境, 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創新聯動發展模式,放大輻射帶動效應,努力打造藍色經濟區核心政策功能區,推動青島港由“單一裝卸港”向“復合增值港”轉型,綜合效應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快速釋放: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105.25億元,單位面積產出率位居全國同類園區前列;外貿進出口總額95.4億美元,同比增長65.47%,增幅列全市第一名,占全市比重提升至13.5%;在青島保稅港區功能政策帶動下,港口業務突飛猛進,港口貨物吞吐量7798萬噸,同比增長34.12%,集裝箱吞吐量74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4.33%。 開放質量穩步提升。全區生產性項目用地投資強度為431萬元/畝,土地產出率為788萬元/畝,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經驗做法被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推廣示范。 投資項目集聚集群。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累計吸引5700家企業投資進駐,其中世界500強項目38個. 功能優勢凸顯成效 在保稅港區,政策功能的優勢加速釋放。報關和查驗手續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拆拼箱、堆場延伸等新型業務不斷拓展。出臺了分類通關、提前報關、無紙通關、24小時通關等優惠政策,在全國率先開展“監管袋直通業務”試點和“出口拼箱”試點,實現空運、陸運、海運和鐵路運輸的無縫隙連接。封關運營以來,港口貨物吞吐量大幅增長,通關時間大幅縮短,單個集裝箱物流成本下降50%左右,有效吸引3000多家國內外高端物流商開展業務。積極開展“外國籍干線船舶中轉業務”試點。吸引馬士基、普洛斯、東方海外、中魯豐、龍船長航運等30多家投資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的跨國物流巨頭、國際知名港航企業入區經營。其中投資額5億美元的青島前灣新聯合集裝箱碼頭公司,吸引了美國總統輪船、海豐國際控股、阿聯酋迪拜環球港務集團、香港泛亞集團等“四國八方”航運巨頭的加盟,青島港由此成為頗具實力的萬國碼頭,有效地提升了保稅港區航運市場規模和國際中轉比例。與18家國際知名航運公司簽訂中轉協議,有效回攏國內流失到日韓港口的中轉箱量。2011年集裝箱中轉量突破100萬標箱,全年中轉箱量增幅達50%以上, 僅此一項可為港口產生25億元的收益,為青島帶來近200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為青島市外向型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拓展國際市場搭建了有力平臺。2011年年底保稅港區二期正式封關,封關面積達到了5.44平方公里,21個集裝箱散貨泊位全部享受到保稅港區政策。實現了南港區與北港區的互聯互通,有效集聚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大大提升輻射帶動能力。 打造特色“窗口經濟” 保稅港區總規劃面積雖然不到10平方公里,但就在這片“彈丸之地”,高端產業加速集聚,形成了獨具特色、能量驚人的“窗口經濟”。 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放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依托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中建設中煌國際、國融融資租賃等一批高端服務平臺,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6%;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松下電子部品公司增資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線,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松下集團全世界最大的電子部品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引導傳統倉儲物流企業開展檢品、寄售、包裝等高附加值業務,建成全國首家境外煙葉國際采購中心、國際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中國輪胎出口分撥基地,扶持中遠、馬士基、普洛斯等跨國公司設立分撥配送中心,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業務比重超過60%。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成效顯著,青島澳科儀器有限公司、青島和美飼料有限公司、青島威龍卡特管道系統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榮譽稱號。 瞄準高新大項目,開展集群式、鏈條式、組團式招商,大項目集聚效應凸顯。2011年共引進益海嘉里、中鐵物資、中橡國際等4個世界500強在內的項目415個。其中,總投資15億美元的香港華信能源項目,構筑以倉儲產業為基礎、現代物流為龍頭、國際金融為動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鏈,加速形成橡膠國際交易的“青島指數”。 深化輻射帶動力,加強與濰坊、東營、臨沂、德州、膠南等地的優勢互補和戰略合作,通過建設保稅港區功能區等多種聯動發展的新模式,建設“保稅”飛地和功能園區,勾連藍黃兩大戰略,促進保稅功能與經濟腹地優勢互補,拓展青島港口腹地,服務山東文化經濟強省建設。日前,面積5.46平方公里的青島保稅港區(樂陵)經濟園區落戶樂陵。青島保稅港區 (樂陵)經濟園區是青島保稅港區積極實施以園區帶動、項目帶動、產業帶動為主的區區聯動發展戰略,輻射服務全省特別是黃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試點之一。通過園區的開發建設,實現政策功能向內陸的延伸。同時,青島保稅港區與省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半島多數港口建立了緊密程度不同、形式多樣的協作關系,引導內陸腹地近千家企業利用“屬地報關、口岸放行”政策開展業務,打造與青島港口業務關聯的“無水港”和“旱碼頭”,構筑港港聯動的發展格局,促進港口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端市場集群構筑新特色 青島保稅港區發揮保稅港區政策優勢和港口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天然橡膠、棉花等大宗原材料進口業務,進一步鞏固青島作為全國重要的原材料集散地地位,著力打造大宗商品國際交易和定價中心。創新“美元掛牌、保稅交易”模式,搭建一批大型現代流通市場平臺,積極推進以電子交易為平臺的現貨交易向期貨交易發展, 形成了以橡膠、棉花市場為龍頭,帶動礦權礦產品交易、化工品、油品、有色金屬等其它專業市場齊頭發展的特色市場產業集群。培育探索黃金市場、金融市場發展新模式,新增國際再生金屬資源交易市場、貴金屬交易中心,積極籌建國際紡織品和鹽業市場。2011年市場集群交易量共計5709萬噸,交易額940億元。青島保稅港區正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交易中心。 青島國際橡膠交易市場是青島保稅港區成立最早的市場。針對我國天然橡膠對外依存度達75%卻沒有話語權的被動地位,青島保稅港區依托便捷的港口條件和山東天然橡膠使用量占全國50%等優勢,發起建設國內第一家實行保證金封閉運行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青島國際橡膠交易市場,采用首創的“美元掛牌、保稅交易”運作模式,開展進口天然橡膠即期現貨和遠期現貨交易。經過多年運作,目前已發展會員600余家,其中國際會員約80家。天然橡膠累計交易量780萬噸,交易額過200億美元。成為與日本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齊名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膠交易機構。橡膠交易價格被國家確定為進口膠的一級參考價,使“青島價格”變成了“中國價格”。 針對初具規模的市場集群,保稅港區不斷完善專業綜合配套政策,引進了棉花、輪胎、乳膠、橡膠、塑料五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其中,棉花檢測實驗室年檢進口棉位居全國首位,占到全國的50%以上。對青島保稅港區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動市場群發展、完善國際交易市場體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島的各大大宗商品市場幾乎都集中在青島保稅港區,這里有著適合市場發展的區位優勢和政策環境?!鼻鄭u保稅港區管委主任王懷岳說:“我們將加快高端市場集群發展,推動農產品、建材、鐵礦砂、紙漿等市場建設,爭取到"十二五"末,各類市場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成為國內各專業領域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四個中心”引領新飛躍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新坐標。做足藍色經濟這篇文章,成為當前青島保稅港區謀求科學發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青島保稅港區管委主任王懷岳表示,將以世界眼光謀劃發展全局,以國際標準加快保稅港區開發建設,立足本土優勢,抓好功能政策突破,最大限度地發揮保稅港區輻射帶動作用,將青島保稅港區建設成為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政策功能區,為山東擴大開放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功能支撐。王懷岳說,每一個經濟新區的建設都需要一個核心區域作為支撐,這個區域要么是政策核心區,要么是功能核心區,而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兼具政策和功能兩大優勢,青島保稅港區這一國內最前沿的開放區域,在青島的發展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期間,青島保稅港區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充分對接藍色經濟區和西海岸經濟新區戰略, 搶抓機遇,利用政策、功能的優勢,瞄準打造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東北亞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東北亞重要的臨港航運服務中心、大宗商品國際交易定價中心,強力吸引國際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資源快速集聚,搶占藍色經濟制高點,發展“窗口經濟”,形成強大的創新創造示范帶動能力和功能輻射放大效應,努力實現藍色跨越。同時,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對接日韓,探討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先行試驗區,服務東北亞,聯通全世界,成為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新引擎。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請以港區實時政策為準) |